養豬業不可不察的四大風險 您注意幾個

養豬是一份古老而溫馨的職業。近年來,越來越多大學生回鄉創業養豬,讓這個古老的職業罩上一層美好的夢想光環。前幾天,杭州的保安也寫下轟動網絡的詩意辭職信,宣稱要回家養豬,要“實現夢想一樣的自由”.養豬真的那么簡單而純粹?
作為一名專注觀察養豬業已有數年的記者,我很想提醒某些盲目的投資者與創業者,千萬別拿著自己的錢到處亂砸。養豬不是有錢就可以玩的,養豬更不是僅憑興趣就可以成事的。據個人粗淺的觀察,養豬業(也可以說養殖業)目前存在四大主要的風險:疫病風險、市場風險、政策風險和輿論風險。這四大風險,威脅初入行者,也威脅行業中的老江湖們以及所謂的大資本,稍有不慎,便令他們傾家蕩產。第一大風險:疫病風險。這種風險,來自行業內部。從2006年起,高熱病、5號病、仔豬腹瀉等等疫病相繼肆掠,不但令許多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損失慘重,也極大改變了豬價周期與價格走勢。目前,行業中已經形成共識,疫病是決定豬價的首要因素。從整個行業盤子來講,當一波兇猛的疫病殺到,短期內豬價或受病豬入市沖擊,原本好好的價格會迅速下跌,但數月之后,缺豬可能導致價格必然暴漲。對于某個企業或養殖場來說,豬養得怎么樣,有沒有病,病豬有多少,是決定其盈利能力的關鍵。而且,有一點大家都意識到了,無論我們怎么熟悉周周期,一個大型疫病突然來襲,什么規律都變了!疫病風險是最大的變量。第二大風險:市場風險。這個風險,也主要來自行業內部。如果市場大環境不好,單個的企業老板再怎么牛逼,也很難逆勢反彈。從投入上考慮,養殖業存在種豬、飼料原料、工人工資、土地租金、電力費用等成本,雖然各企業有差距,但總體而言,標準化的豬場成本相差不會太過離譜,否則就是某個豬場管理者能力有問題了。近些年,成本在水漲船高,養豬業進入了高成本時代,單個企業不太可能回到絕對的低投入高產出時代。而從產出或銷售價格上看,中國2013年出欄6.9 億頭豬,中國最大的養豬企業溫氏集團也才800萬頭豬,行情漲跌大勢,根本不是單個企業可以左右或抗衡的。一旦企業判斷不對,大勢補欄遭遇虧損期,恐怕只能捶胸頓足痛哭流涕。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,就不說了。第三大風險:政策風險。這個風險,來自地方政府與宏觀政策。雖然很少有外行認真考慮,但它已然是養殖業最殘酷的風險。何謂政策風險?即地方政府的發展規劃、相關政策可能與養殖業的利益相沖突。廣東的豬業形勢便是其它省的前車之鑒——經濟越發達的地區,對環保的要求越高,對土地的渴望越強烈,就越不歡迎養殖業,禁養、限養和強制拆遷層出不窮。據我個人了解,在中國,99%的養豬場可能都是法律意義上的非法豬場!為什么?一個合法的養豬場,最少要拿三個證:防疫合格證、工商營業執照、排污許可證。其中,防疫合格證從各地畜牧局申請,工商營業執照從工商局申領,排污許可證從環保局申領,前兩者相對容易,而排污許可證則是絕大多數豬場無法拿到的。原因很簡單,一方面,按照現有的投入和標準,許多豬場根本無法通過環評;另一方面,有關部門也在有意識控制合法豬場的數量。一旦某地規劃有變,這些非法豬場便成為拆遷和驅趕的對象,且毫無補償可言。這方面的例子,以珠三角居多(其它省也出現了),東莞、惠州、以及廣州仍在轟轟烈烈舉行的拆豬場行動,足以讓數萬養豬人膽戰心驚!第四大風險:輿論風險。這個風險,來自媒體、社會輿論和研究機構等。近些年,隨著食品安全頻頻爆發,輿論對養殖業的影響日益加劇,且顯示出無與倫比的殺傷力。食品安全風波,并不一定完全都是行業自身的問題。有一些問題,是部分外行媒體因不專業炒作造成,有些則必須歸咎于行業自身的混亂。但不管怎樣,一旦某個產品或行業遭遇輿論聚焦性抨擊,消費者的信心喪失,價格必然暴跌,全行業必然集體為之付出慘重的代價。牛奶危機、瘦肉精風波、三聚氰胺事件、曾經的豬流感事件、2013年上半年的H7N9流感風波等等都是例子。綜上所述,我認為,在中國的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中,養殖業面臨的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。來自行業內部的疫病風險、市場風險,加上主要來自外部的政策風險與輿論風險,共同夾擊著養殖企業,改變著養豬業的發展命運!其中任何一個風險爆發到極致,都足以令許多養殖企業傾家蕩產!有意從事或正在從事養殖的企業不可不防!不可不加以關注或研究!只要企業用心,有些風險,是可以躲避的,有些風險,則可以盡量減輕沖擊。這些風險,同樣可能轉化成有心人的機遇。世界屬于有心人,養豬業同樣如是。